關於茶健康的最新研究報告集萃

穿越千年的葉脈,蘊藏當代科學的健康密碼。《柳葉刀》《自然》等頂級期刊近年來的研究揭示:一盃清茶,遠不止於提神解渴。從對抗身體衰老時鐘、守護大腦活力,到調節失眠帶來的代謝紊亂,甚至精準“指揮”腸道菌群。這篇科普,就帶大家看看最新的科學証據,揭秘一盃茶背後那些令人驚喜的健康潛能,以及如何更聰明地“喝”出健康。當然,科學有邊界,飲茶也需智慧,理性看待才能讓這盃曆久彌新的飲品真正爲健康加分。

每天 3 盃茶,抗衰老效果最佳

2023 年 11 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趙星與肖雄研究團隊在《柳葉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髮表題爲《Tea consumption and attenuation of biological aging》的原創論文,該研究通過整合中國多民族隊列(CMEC)7938 名 30-79 歲成年人及英國生物銀行(UKB)5998 名 37-73 歲中老年人的長期健康數據,首次採用國際公認的衰老標誌物(如端粒長度、表觀遺傳時鐘)進行量化評估,髮現持續飲茶者生理衰老速度顯著減緩——每天飲用約 3 盃茶(對應 6-8 克茶葉)的群體展現出最強抗衰老效應,其表型年齡比實際年齡平均低 1.41 歲(CMEC 隊列)和 1.93 歲(UKB 隊列),且關鍵炎症指標顯著降低。團隊特別指出,這種效應在綠茶、紅茶飲用者中最爲顯著。

普洱茶:腸道菌群“指揮官”降三高

2019 年 10 月,上海交大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賈偉、趙愛華和上海中醫藥大學李後開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髮表了題爲《Theabrownin from Pu-erh tea attenuates hypercholesterolemia via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and bile acid metabolism》的文章,首次通過嚴謹的科學實驗証實:長期飲用普洱茶確實有助於降低“三高”和改善肥胖問題。這項研究同時用小鼠和誌願者進行對照試驗:給高脂飲食的小鼠和人類受試者飲用普洱茶四週後,髮現無論是動物還是人,血液和肝髒中的膽固醇水平都顯著下降,體重也得到控製。

關鍵髮現藏在普洱茶湯的深色裡。普洱茶在髮酵過程中會産生大量茶褐素(茶湯呈紅褐色的主要原因)。這種物質進入腸道後,會精準調節腸道菌群,特別抑製某些分解膽汁的細菌。茶褐素就像腸道菌群的“指揮官”,指揮身體把有害膽固醇變成廢物排出。

每天喝茶,痴呆風險降 16%

2022 年 9 月 26 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的子刊《Nature Aging》上髮表了一項重要的研究,題目是《飲茶與痴呆症髮病風險:一項針對 365,682 名參與者的前瞻性隊列研究》。該研究分析了英國生物庫中超過 37 萬名 50-74 歲參與者的健康數據,並進行了長達約 9 年的追踪。研究得出的核心結論是:與完全不喝茶的人相比,每天喝茶的人患痴呆症的整體風險降低了 16%。更重要的是,研究髮現喝茶的量與痴呆風險之間存在一種“U 型”關繫,也就是説,喝茶的好處並非越多越好,每天喝 1 到 6 盃茶(每盃約 250 毫昇)都能有效降低風險,其中每天喝 3 盃左右效果最佳(風險降低可達 25%-29%),而超過 6 盃後,保護作用會有所減弱。研究還髮現,喝茶對預防血管性痴呆的效果可能比對阿爾茨海默病更明顯。當然,研究者也指出這是觀察性研究,証明了相關性而非絶對因果關繫,並且結論可能受到參與者背景等因素的影響。這項研究爲飲茶可能對大腦健康有益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証據。

長期飲茶有助於緩解慢性失眠導緻的代謝失衡

中國科學家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髮表了一項新研究,揭示了長期喝茶如何幫助緩解慢性失眠帶來的腸道菌群和膽汁酸代謝失衡,從而減輕代謝性疾病風險。這項研究由西湖大學、中山大學和南方醫科大學聯合開展,基於兩個大型中國人群隊列——廣州居民營養與健康隊列(4000 多名中老年人)和廣東微生物組計劃隊列(10000 多名參與者),進行了平均 6.2 年的跟踪隨訪和多組學分析。

研究髮現,慢性失眠會顯著降低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減少關鍵菌屬的數量,同時導緻初級膽汁酸水平昇高,而次級膽汁酸水平下降,這些變化通過腸道微生物 - 膽汁酸軸介導了失眠與代謝綜合徵和 2 型糖尿病的關聯。重要的是,長期飲茶習慣在健康人群和慢性病人群中均能減輕失眠對這些指標的不良影響,提示喝茶可能作爲一種保護機製,幫助維持腸道和代謝健康。該研究首次繫統闡明了飲茶在調節失眠相關代謝問題中的作用機製。

茶通過雙重通路“狙擊”慢性炎症

基於武漢輕工大學應劍團隊 2025 年髮表於藥學頂刊《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的權威綜述,茶被証實通過雙重通路對抗慢性代謝炎症:茶多酚、茶色素等核心成分能重塑腸道菌群,可使雙歧桿菌、阿克曼菌等益生菌增殖 2.3 倍,同時減少內毒素入血風險;更重要的是,茶能促進腸道生成短鏈脂肪酸,激活保護性受體,從而強化腸道屏障功能。在分子層麵,茶通過清除自由基、抑製 NLRP3 炎性體活化和調節 Nrf2 通路,顯著減輕線粒體損傷相關的慢性炎症。多項臨床研究証實,該機製對肥胖、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炎症指標改善具有明確效果。但需注意兩大現實因素:不同茶類(綠茶、紅茶等)因加工工藝差異,其抗炎成分含量和作用強度存在區別;個體腸道菌群差異可能導緻幹預效果波動。

EGCG 的直接抗癌機製

2021 年 2 月 13 日,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生物科學繫王春雨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髮表題爲《EGCG binds 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N-terminal domain of p53 and disrupts p53-MDM2 interaction》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綠茶關鍵成分 EGCG 的直接抗癌機製:EGCG 能像“分子鑰匙”一樣精準結合人體抑癌蛋白 p53 的特定區域(N 端結構域),阻斷癌細胞用於降解 p53 的“破壞開關”(MDM2 蛋白)。這使得 p53 在癌細胞內穩定性提昇 1.8 倍、濃度增加 30%,從而高效激活抗癌通路(如誘導癌細胞凋亡),該髮現爲靶向 p53 的抗癌藥物設計開闢全新方向(傳統藥物無法靶向該區域)。但需注意兩大現實局限:實驗所用 EGCG 濃度遠超日常飲茶可達到的水平(人體對 EGCG 吸收率不足 1%);約 50% 癌症患者的 p53 蛋白已髮生突變,此機製對其無效。因此,研究雖具重大藥物開髮價值,不能直接推論“喝茶防癌”,理性看待飲茶與抗癌的關繫至關重要。